呂夢瑤彩妝開發之底妝產品(下)
講解人:呂夢瑤 環亞彩妝開發總監(開發+研發)
微信端點擊進入 HUFU.CLUB@千聊
呂夢瑤彩妝開發課堂:
2、卸妝類產品
3、底妝類產品 (上)(下)
4、唇部產品
5、眉眼類產品
6、工具、香品類產品
7、男士彩妝
8、彩妝類護膚品
9、爆品思維
10、彩妝評價和消費心理
本次為第三課:底妝類產品 (下)
開發者篇這個部分,首先我要講一下我們底妝的產品線布局。底妝的產品線布局與品牌定位不一樣。我們就把它分為護膚彩妝、大眾彩妝和專業彩妝來講?;旧掀鋵嵥莾蓚€類別,那護膚彩妝是一類;大眾彩妝和專業彩妝其實只是一類!簡單的理解,專業彩妝只是在色號和品類上面存在差異。
那么我先來看一下護膚彩妝。一般我們在底妝上的布局訴求是什么樣的呢?大家會看到,圖中有一個100%和一個5~6的兩組數字。如果有小伙伴聽過我講過護膚彩妝“智護簡妝”這四個概念的話,應該對這圖中的四個字和右邊圖上的兩組數字不陌生。智、護、簡、妝其實是就是針對于護膚彩妝來說的,因為基本上護膚類的彩妝的訴求是類別的簡而精。
特別是底妝在護膚類的延伸,它其實是作為護膚的最后一步。它在護膚類的產品中是作為附加值來進行銷售的。所以,在設計護膚類底妝時,我們需要考慮到設定一個100%的銷售率,也就是說品類之間和色號之間都不相沖突。那整體種類的SKU數,在5~6個就足夠了。
智,即智慧化。我們事先把程序設定好,然后把程序告訴我們護膚彩妝消費者,告訴她們護膚的步驟以及底妝的步驟;
護,即以護理為特點;
簡,即簡化為5到6個SKU,體現出簡約的風格;
妝,即護膚的最后一步,達到一個修顏整體的作用即可。
我們以5個SKU為例,基本上一個護膚的底妝思路:妝前乳,遮蓋為主的BB霜、隔離防護功能的cc霜,兩個就是氣墊霜,最常規的就是象牙色和自然色。
因此,我們的護膚程序如下:
第一,使用妝前乳;
第二,使用cc霜(隔離防護作用);
第三,使用BB霜(整臉修顏、遮瑕的作用);
第四,使用氣墊。象牙色可以作為修飾造型輪廓——T字區和臉頰,以及提亮使用;自然色既可作為全臉基調顏色,也可以是膚色比較白的人作為修容陰影的部分使用。
那接下來我們再看一下我們的重中之重的底妝布局。其實它就是幾個訴求、幾個簡單的單品,那作為重點的大眾彩妝和專業彩妝,在底妝的產品線布局上是怎么來做的?
我這里有一個工具類的框架,大家是可以參考的,特別是最開始做產品開發的小朋友們,基本上大家會看到底妝產品線布局,即大眾彩妝和專業彩妝的這個模板上,基本上把我們整體個類別的訴求都放在里面。
那在類別的分類上,我們可以看到,首先是妝前底妝,然后是修顏底妝,再下面是遮瑕底妝,再定妝底妝,那最后的是復色造型底妝。這其實也就是契合了我們最開始說底妝分類時所包含的五個類別,這五個類別都屬于底妝類的范疇。
那妝前的底妝在品類上來分,基本上它就是分為妝前乳和妝前隔離。妝前乳在功能上詳細的分類大概有三個主要的訴求:(1)保濕;(2)提亮;(3)修紋。妝前隔離具有隔離防護的作用。所有帶有防曬隔離功能的產品,可以做成妝前隔離的產品。
接下來是修顏底妝。
修顏底妝,包括常規的粉底液、氣墊bb霜、氣墊cc霜。我們全臉使用的產品都算在我們的修顏底妝上面。在功能上面的話,因為我們各自按照各自品牌訴求的不一樣,或者是說大眾彩妝和專業彩妝的目的性不一樣,可能會做延伸。我舉個例子來講:作為大眾彩妝——粉底液,至少在第一次品牌新上市的時候只有一種類型,那氣墊有一種類型、bb霜、cc霜各有一種類型。但作為專業彩妝它可能單一在粉底液上面就有好幾種類型。如前面所述的精華油的粉底液,即液體散粉,它還可能分果凍型的粉底、油包水類的粉底液和水包油類的粉筆;氣墊也可分為常規的海綿浸潤的氣墊、如瑪麗黛佳的蘑菇頭的氣墊,以及各種纖維網制的氣墊產品。而且作為專業彩妝的范疇,有時會出現一些專業彩妝的品牌,它們的產品不包括bb霜、cc霜這種字母霜(由于字母霜的訴求是一個大而全的概念)。那作為專業的彩妝,因為它的各種劑型都在粉底液里面囊括了,所以更多的時候是把它整體歸結到粉底液的范疇里面來。
第三部分,遮瑕類的底妝。
遮瑕類的底妝分為兩個類別:一是作為我們整體遮瑕功能使用的遮瑕膏或者遮瑕霜,即在研發者篇講到的SEC和POC都屬于遮瑕膏或者這下霜的范疇。另外一個是我們作為局部遮瑕使用的,包括我們的遮瑕棒遮瑕筆和遮瑕盤。它們的訴求是針對不同的局部。如黑眼圈、淚溝紋、眼溝紋等的色素沉著,從而進行局部遮瑕這么一個功能的這類產品。
第四個部分,定妝類底妝。
定妝類底妝,包含的是常規的粉餅、蜜粉、散粉、定妝噴霧。像粉餅這一類的話,在工藝和外觀形式上,其實它是有很多種類:平面鋁盤壓粉、按照眼影濕法做倒灌粉餅、在外觀形式上做立體圖案、在顏色上面做漸變層或者是幾色拼接的這種粉餅形式。蜜粉、散粉的話通常除了在定妝類的類別之外,我們還會細分:作為提亮訴求、作為透明粉訴求、作為補妝訴求、作為附加粉嫩色的訴求。對于吸油率的考量,比如說定妝里面的定妝噴霧,它在劑型上與底妝類配方或是彩妝類的配方不太相關,但它屬于定妝類產品,所以我們也把它歸為定妝類的底妝。
第五個部分,復色造型底妝。
它分為基本上是兩個部分,一是作為立體輪廓功能訴求。如:修容盤、修容粉和修容棒,它們可能包括高光、陰影的這部分產品。二類是作為加妝訴求的腮紅類的產品。
那這五大類別基本上就包含了我們在做一個品牌的大眾彩妝或者是專業彩妝。它的主要類別和品類劃分、基本的類別和品類劃分等,更多的訴求就是在上面做延伸。
功能上面的話基本上我們講的是類別的主要功能,后面會根據品牌不同的要求,還會進行細化的類別的功能描述。那除了開發我們要有類別品類和功能上的劃分,另外我們作為開發人員,其實是承接了整個產品從前端到后端的整個開發的過程。
在價格成本上面,我們關注工具框架上面包含的內容。功能后面我們就緊跟這是個類別的SKU數目。那整體加和就是我們整體底妝的SKU數目。
系列名稱就關聯到上述的五部分底妝,我們在系列上面吸引顧客的名稱訴求在什么地方?只有各部分有了系列名稱,才會延伸到各單品的單品名,單品名后面延伸到各類產品的色調,色調上從膚色的色調上來劃分,基本上膚色的色調是按照三個主要的類別劃分:一個是暖色調(偏黃調),再一個是中性色調(中性色調趨于暖色調和冷色調之間),那第三個是冷色調(即粉調)。具體從顏色上來形容的話,暖色調是偏黃偏深的顏色,冷色調基本上是偏淺、偏粉的顏色,中性色調是粉色調和黃色調趨于一個中間平衡的狀態。
打個比方,我們要開發一款粉底液,在這個粉底液從無到有的過程中,基本上我們最開始會開發三個顏色,那定位在于暖色調和冷色調。如果我們在后期的開發中要把這個SKU數來進行發散的話,基本上就是均勻的暖色調延伸出來的暖色調A、暖色調B;那中性的色調再延伸到中性的A、中性的B冷色調;同樣的延伸到冷色調的A、冷色調的B。
大家可以去觀察像MAC、BOBBI BROWN這種粉底液,他們在同一體系不同色調的粉底液上具有相當多的產品,它們也是按照這個類別去劃分的。
因此,在確定了基本的色調以后,我們還要注意修顏底妝、遮瑕底妝和定妝類的底妝在色調的設定上要保持基本的一致。簡單的講,比如講修顏類的底妝、粉底液的產品定的是暖色調、中性色調和冷色調。那同樣的在我們的氣墊粉底液也需要開發相應的暖色調、中性色調和冷色調。這樣的話我們一系列的底妝類的產品才會有相應的色調進行疊加。而同時的話我們又可以在一層底妝上面選擇偏生、偏暖的暖色調,而在二層底妝上我們選擇中性色調,進行調整、提亮膚色,那在第三層的妝容上我們選擇冷色調(偏白、偏粉的色調),從而避免膚色相差特別大,出現一種慘白不自然的妝感。
那接下來,我們要確定每個產品的規格。除了常規的產品規格范疇,我們還要考慮到消費者在使用產品時的使用產品消耗率。我們要做一個合理的搭配范疇,一般來說1+1或者1+2都是比較合理的搭配范圍,避免出現1+4以上的,甚至出現1+5或者1+6的這種現象。所以一旦這種現象出現的話,消費者就會很自然地考慮到你這一套底妝產品的性價比。
規格確認好以后,我們就要進入到我們各個單品的產品賣點的梳理階段。我們產品賣點包括我們本身配方的科技賣點,也包括我們的品牌故事,也包括我們產品在使用功能上特點的賣點。同時我們依靠集團平臺的品牌的影響力,也算在我們的產品賣點之一。
產品賣點確認后,進入到包材的這個部分。我們是選擇公膜或者是私膜的包材,這決定了我們產品的成本和我們產品整個在市場上的定位。包材開發這個部分,包括了整個品牌故事、包材相關的設計、包材的配色、包材的質感、各個零件的搭配,公膜/私膜的優化。
接下來是內容物的成本,這個相當于配方的部分。我們整個配方成本,還合算到單品類的、單個規格的、單個克重的成本,在這個表里面也要做到。而內容物成本后面就跟著包材成本,人工成本、以及三塊成本的匯合,即基本的合計成本。從這個合計成本上我們就可以比較清楚地看到,大概我們這個產品在拋開我們前期設計的費用之外,實體成本大概是多少?確認了基本合計成本后,根據基本的合計成本,來比對品牌定位和產品定位所涉的零售價的區間,那么就有了一個大概毛利率的范圍。這個是我們在開發初期就要做到心中有數的。
最后的話是我們的生產方式,生產方式包括內料的生產方式、罐裝方式和包裝方式。因為作為品牌公司,他各個生產的生產能力和設備能力都是有限的,所以這個里面我們就要細分,比如說哪一些是全部自產自灌裝?然后哪一些是自包裝出入庫出庫的?哪一類是資產?委外灌裝包裝入庫出庫情況。還有第三種就是哪一種是資產外發罐裝、包裝、入庫、出庫的。這三種不同的形式可能在正常的開發時候,會涉及的流程和管控的環節,包括我們的質量控制的方式差異。
最后備注這個部分,我們是要注意廢品率的預估,廢品率的預估。比如講定妝類底妝粉餅這個部分。如果我們選擇花型復雜、高低差值越大的這種外觀形式的粉餅,那我們的廢品率就越高,所以我們要根據產品的形式做一個廢品率的預估。另外,個別的產品由于生產的周期比較長,以粉餅為例,如果我們選擇兩色漸變層的粉餅的話,因為它的產能是比較低的,所以如果我們選擇這類的產品,就要注意在項目管理的時候,這一類的產品的生產周期和入庫時間需要比較長。另外,包材相容性可能出現的各種風險。
這里面我還是舉一個例子,我們以粉底液為例。一般來說我們都會避免讓市場部來選擇,所以選擇透明容器作為粉底液的包裝。因為不管你是玻璃瓶還是塑料瓶的話,因為粉體本身具有金屬離子,在我們使用過程中會產生靜電吸附的作用,所以透明包材的內壁會出現色條。雖然這不是質量問題,但由于在外觀難看,難免引起消費者的逆反心理,造成不必要的麻煩。所以我們作為研發和開發人員,在前端就要有這個預判。
在包材的選擇上面,首先我們要知道哪一類別的包材是必然不能選擇的。我再打個比方,如果我們要做一款類似阿瑪尼的那種精油粉底液的話,那我們在選擇做這種滴管粉底液的時候,就一定要關注我們滴管上的膠頭是否具有耐油的隔墊。一開始就要想到這一類的產品需要選擇耐油的材質,否則開發的時候出現問題,項目必將延期。那另外一種更糟的狀況就是說在測試的時候沒有發現,最后產品到了市場上的時候出現大面積的質量問題。
所以最后我們需要考量的供應鏈、市場營銷、項目管理的整體的附表。整體的附表它其實包含一個很大的范圍:從原料開始,然后到工廠的排產時間,到測試時間,到配方時間,然后到成品時間,入庫時間,到市場的鋪貨周期,最后到第一個月/第一個季度/第二個季度/一年的鋪貨量預估,再到哪一類的產品作為主推的產品,哪一類的產品作為附加值的產品。那么我們會再倒推回供應鏈這個部分,及早做一些準備,避免出現:一、錯誤的預估市場反饋,造成我們庫存的大量積壓;二、錯誤的低估了市場反饋,造成了產品的大面積斷貨。
綜合而言,其實這就是產品開發人員的一個工具、表格,那所有備注里我講的是產品開發人員在產品開發的具體流程中需要考慮的各個部分。我們在產品開發初期,這個表格里面所有的內容你都要考慮清楚。在備注這個部分是涉及到我們實際開發的時候,你要設你的項目管理周期。比如講你這一套底妝類的產品,你的上市周期到底是6個月、8個月、12個月甚至18個月?那你在整個的項目管理的布局上面的考量都是不一樣的。那倒推回來,你選擇的包材到底是公膜/私膜,或者在配方中選擇新配方還是成熟配方,這個是都有要求的。包括在原料的選擇上面,那前面也要考慮到在篩選上一些常規可得的原料,還是說你會有一些特殊原料的要求,但是周期會比較久。
那么講完了布局工具后,我們接下來講色調、色號。那我只是簡單的講說,我們要從最基本的暖色調、中性色調和冷色調來區分。那我們在具體開發的時候,如何開發底妝類產品呢?
其實這就涉及到底妝類產品開發的終極的核心問題:膚色問題。
那我們解決我們終極核心問題的話,我們給大家一個理論:色解碼理論(即FA理論),也就是Face ID——面部膚色的解碼理論?,F在,我們都是人工智能社會,那這個理論的構想是我們現在用的很多電子產品,像我們最新的iPhone X,他用的就是一個面部解鎖理論。那如果我們的底妝開發能夠解決消費者的痛點,也就是說解鎖對面部膚色的難點和疑惑的話,那才是真正解決了消費者的膚色難點問題。
膚色解碼理論,首先我們要幫助消費者正確的認識她的膚色狀況,定義它為到底是偏深的膚色還是中性膚色,還是冷色調的膚色。那我們幫助消費者先定義他們的膚色狀況,再幫消費者解決他們想要達到的膚色狀況。這個里面我們就涉及到有一個工具——皮膚色票。
這個工具我用了應該已經有十年的時間了,基本上它涵蓋了我們各種類型的膚色。很小的一個東西,類似于迷你版的潘通色卡,但基本上上面都是我們膚色相關的。
那回到我們剛才說的,首先我們要幫消費者解鎖他現在膚色的狀況,那我們根據他膚色的狀況,選擇和他最接近的底妝類的產品。
這一層底妝類的產品是用來干什么的呢?它是用來做底基類的產品的,為他做到均勻膚色的作用。也就是說我們要把消費者的膚色打成一張白紙,準確的說應該是打造的這一張消費者本有的膚色紙。雖然他的膚色沒有改變,但是我們改變的是它的什么?是它整體膚色的均勻度。
均勻度對于膚色來講是一個很很重要的部分。這也就一些膚色偏深的人只要膚色的均勻度夠,他們整個臉看上去是透亮健康的,相反一些人面部的膚色是偏白的,由于膚色不均以及色斑沉著的問題,你會覺得他臉上看起來比較臟,沒有氣色,瑕疵特別多,這種情況的話還不如深膚色的人。具有一個深膚色均勻膚色的人,看起來氣色更和諧。
我們先用消費者本身的膚色類型來定位基本的底妝。我們定位好基本的底妝后,可以通過色號逐漸疊加的層次,來達到消費者想要的膚色狀況。大家看,我們膚色解碼理論的這張圖,最左邊是我前面講的,如果我們膚色不均,反差較大的畫像,一邊是白色,一邊是黑色,其實反而看起來整個臉是沒有氣色和不協調的。
我們再看中間這張圖,中間這張圖就是我們講就是我在講的膚色解碼理論,我們是逐層達到消費者想要的膚色狀態。左上角我們假定的是消費者本身的膚色(最深、最暗沉的)。那接下來右下角的圖,我們用了暖色調(偏黃稍偏白)的色號,達到了一個比一號膚色稍微變淺的膚色??捎^察到膚色的遞進。到左下角,我們通過第一層的自然膚色底妝,到右下角第二層的暖色調(偏黃)底妝,再到我們左側左邊的冷色調(偏白)底妝。膚色已經躍層了將近兩個色號了,而且我們因為用了冷色調的偏粉色調,我們的皮膚不光是在色號上偏白,而且我們在氣色上也上升了一個維度。那接下來右上角,我們可以看到消費者最終想要的的一個皮膚狀態白透亮,那右上角色調就等于在3號色的基礎上疊加了相對更白偏暖的黃色調,達到了一個最終我們想要的自然膚色的一個要求。如果我們對膚色上面的提升有進一步的要求,我們可以繼續按照這個要求繼續做提升。
總結下來,疊加順序就是基本膚色打底→均勻膚色→疊加暖色調一號色→疊加冷色調2號色→疊加暖色調3號色。(如果我們有繼續的要求,可以不停的交替往下疊加,最終達到我們想要的一個皮膚狀況)。這是在基礎上做了一個冷暖漸增的提亮色調交替,搭配到我們最終需要的膚色解碼的訴求。
其實專業的化妝師在打底的時候,也是按照這個順序去進行的。只是因為專業的化妝師不懂配方,他也不知道每一個配方里面各類遮蓋性的色粉、鐵黃鐵紅鐵黑的含量,所以他不知道有這么一個原理。那作為研發人員的話,我是站在實用上面的呈現效果倒推回來,我們配方開發在倒推過來,在使用的妝感上面摸索出來的這一個理論,大家就會覺得這個脈絡非常的清晰了。這樣我們就解決了解鎖底妝開發的終極核心問題(Face ID)。
然后完成了我們前面的產品線的工具,那我們現在回到一個產品品牌的Mobius strip可裂變理論。
為什么要把這個理論放在這個里面講呢?因為這個理論它不光是對于我們護膚、彩妝的類別,而且它對整體的品牌和產品也是一個考量和參考的理論。
因為每個產品都不能脫離整個品牌存在的,而且整個品牌也脫離不了消費者而存在,所以與其單獨講這個理論,不如把他們每一個都安插在我們各個類別里面來講一下。
我先給大家解釋一下這張圖。先來看一下我們從右邊上方的品牌建設。
品牌建設講的是,一個品牌從零開始,我們要先確認一個品牌的消費三元次的法則。品牌確立以后,我們要就要追蹤品牌服務的消費者類型,然后是消費者消費我們產品的法則:一個是消費者的年齡層次、消費層次和消費者的自我認知的層次。
其中,年齡層次和消費層次都比較好理解,那自我認知層次是什么層次呢?自我認知層次不同于消費者的實際消費層次。我講過一句話:“好多消費者的實際的消費層次遠低于他自我認知的層次”。
消費者其實都是期望更高的消費層次的,但消費行為的最后實施決定于品牌和產品是否打動到消費者消費層次的認知。
舉個例子,其實每個女性消費者都很可能成為SKⅡ的消費者。那為什么有些消費能夠不顧成本的成為了SKⅡ的忠實消費者呢?這是因為這個品牌在某種程度上打開了消費者的自我認知層次。即該品牌找到了鑰匙,打開了消費者自我認知的這扇門。
那為什么我們會把消費分成了消費層次和自我認知層次?品牌針對的消費者、年齡層次、消費層次和消費的自我認知層次決定了我們的產品定位。即打開了各種層次消費的鑰匙,那找到了這把鑰匙以后,我們就要順著箭頭進入到了品牌教育。
特別是作為新品牌,一定要給消費者和品牌的從業人員進行根深蒂固的品牌教育,這是為了鞏固產品定位和消費層次。在完成品牌教育后,我們需要鞏固現有的品牌產品定位。然后對于產品銷售價格范圍,我們在初級定位產品價格是在百元左右,比如說100到200元的區間。
隨著品牌的發展,品牌的零售價、品牌的檔次和層面也相應的提升。然后到了品牌教育鞏固以及消費能力的提升。消費能力的提升,包括三個部分:一是對消費能力的引導;二是對消費目的的引導;三是對產品品牌忠誠度的教育。
完成了品牌教育后,進入到消費能力的提升,那也就達到了我們品牌形象的提升。品牌形象提升后,回到品牌建設,重新對品牌做外層加固件設計,繼續進入到消費者三元次層次法則,產品定位,繼續進行產品教育,接著提高整個的消費能力,再進入品牌的形象。
這樣的話我們的產品品牌和整個消費層面就在這一個閉環里面達到了一個融合。因為在通常以往的狀況下,我們會發現產品是一個實物,品牌建設是一個感覺。另外,第三方面:消費能力。這三個部分原來就像在三個不同的空間,我們很難把它們聯系起來。但不把他們聯系起來的話,我們就找不到品牌。提升的一個閉環的路徑,根據品牌建設的消費法則、產品定位、品牌教育、消費提升、品牌提升、品牌建設的一個閉環。
這類似于一個立體空間的莫比斯環(莫比斯環是一個空間立體的環,它是可以永遠走下去,不會有斷層的這么一個閉環)。接地氣的講就是我們就知道該到什么時間、做什么樣的事情,我們做第一步的時候,我們就知道我們的第二步、第三步再做什么事情。
現在我們就快馬加鞭的進行到我們的消費者篇。消費者篇,基本上講的是一些消費者對各類產品的謎思。經常有人問我的有一些底妝類類的問題,讓我現在給大家講一下,以示正聽。
第一個問題:“你會選擇底妝類的產品嗎?”
我特別想知道大家選擇底妝類產品的依據是什么,是看廣告不看療效?我身邊大部分人都是這樣的,“聽說某某某人覺得這個底妝特別好用”,或者是“廣告上說某某某底妝特別好用”,或者被廣告上或者是旁邊美妝博主的一些所謂清膚、養膚的概念,或者是”護膚型的、不用卸妝”之類的概念所吸引。
其實我建議大家,在選底妝類產品之前,照一照鏡子,看看自己的臉,找到自己對臉滿意之處。特別是膚色這個部分,找到你對自己膚色或者是瑕疵不滿意之處。
思考:你覺得你需要借由什么樣的產品才能改善你現在的情況?簡單的來講,如果你是干性肌膚,色斑相對來說比較明顯,又沒有什么痘痘肌的話,那就避免去選擇類似這種滋潤性特別差的水粉底類的產品。
思考:你需要的是什么?思路:反正你也是干燥機,那強滋潤強遮蓋色斑的產品,你就大膽放心的使用。我們先不管膚感上面的負擔,先關注妝效對你的改變!那如果你是油性肌膚且為痘痘肌,那千萬就不要選擇太油膩、厚重的bb霜或者是遮瑕膏。不然你會出現臉部油脫妝,然后冒痘,整個臉因為出油的關系深淺不均,可能膚色會看起來更加暗淡。問題:那你需要的是什么?你需要的是輕薄類的粉底液,用多次上妝的方式達到你遮蓋的要求。另外,一定要用控油好的蜜粉,還要用定妝噴霧,千萬不要太相信產品宣稱的12小時和24小時持妝,盡量保持四個小補妝習慣。
第二個問題:“色號迷思?太白或者太黑怎么選擇?”
其實道理是一樣的。照照鏡子看一下臉,先確定一下。自己的整體大范圍的膚色是偏黃偏深,還是偏紅偏白的色系。確定了你膚色的整體趨向之后,根據膚色解碼理論,先選擇和你膚色基本上一致的底妝,再根據相反類色調,明暗度提高一號的底妝,逐層的疊加,才能達到你想要的這種狀況。千萬不要妄想一步到位。如果你本身是比較暗沉的膚色,如果你選擇躍層上妝:用一個特別白的色號是底妝是很白,但是遮蓋在本身底色,黑太多的臉上那呈現出來的就是灰白色,有點慘不忍睹了。
第三個問題:“不用妝前乳,你600塊的粉底液都白用了?”
我跟很多人都強調過妝前乳的重要性:“不化妝,你要涂妝前乳;化妝,你一定要涂妝前乳”。很多美妝博主大放厥詞說:“妝前乳是商家做了一個附加的產品賣給你的,沒有任何作用,一定不要用妝前乳”。
技術人員絕對不會說這樣的話,為什么?我們要想我們的妝前乳前面是什么產品?我們的妝前乳,前面是護膚產品,護膚產品無外乎水乳霜精華,那除去一些特別高端的抗衰老的產品,同樣用的是油包水的質地,基本上護膚產品都是用的一個水包油質地的。也就是說,在妝前乳之前,我們的臉產品的最外向還是水相。
如果我們直接用上我們的粉體相,在油外相的這類粉底液會出現什么情況?往往有很多消費者就會覺得是底妝不好用、粉底液不好用、bb霜不好用、氣墊不好用、蜜粉不好用。
實際上是底妝的問題嗎?不是的,這是你沒有用妝前乳的問題,只是你把順序用錯了。那妝前乳的作用是什么?妝前乳的作用就是承上啟下的作用。
那如何選擇妝前乳呢?答案:一定不要選擇有遮蓋效果的妝前乳。所謂類素顏霜型的妝前乳含油遮蓋型鈦白粉,千萬不要選擇,因為沒有達到妝前乳的基本訴求。妝前乳的訴求就是要把一個輕薄的油包水質地隔離在你的護膚后面以及隔離在有遮蓋型的底妝中間,做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如果你是干性肌膚,就選擇保濕性的妝前乳!如果你是暗沉的肌膚,就選擇提亮、無遮蓋的妝前乳!如果你有很多的細紋、毛孔粗大的問題,那就選擇啞光修飾細紋和毛孔填充類的妝前乳,這樣的話才不會浪費你600塊錢的粉底液。
第四個問題:“底妝之前這個事情你一定要做嗎?”
好多人用完底妝后,其實是他整體妝容在時間久了以后都會出現脫妝、掉皮、臉上開裂的問題。這是底妝的問題嗎?也許吧,但我覺得其責任不是最重大的。誰是罪魁禍首呢?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就問你:“你有沒有敷面膜?有沒有做強效保濕?有沒有做水乳平衡?”如果你沒有做到這個三個部分的話,那就不要怪你的底妝了。這是你前面的地基沒打好。如果你又沒有用妝前乳,那你妝容肯定垮了,最多不會超過兩個小時。妝前一定要做好保濕,特別是你要化濃妝時,一定要敷保濕面膜,而且如果你是干性肌膚,在面膜之前先使用安瓶,或者涂一層乳液,快速地將肌膚調整到一個水潤柔軟的狀態!大家可以按我說的去嘗試一下。一種是按照你們原來的方式去上妝,另外一種是按照我的方式,早上你們去上個妝面膜,敷的時間不用太長,10到15分鐘就可以了。你會發現你的妝容的水潤感,貼膚性和持妝度會增加兩倍都不止。
第五個問題:“你定妝了嗎?你會定妝嗎?”
在解答之前,我問一下:有多少人化完妝會做定妝程序?你們化妝的順序是什么樣的?定妝在什么后面?
答案:基本上修顏類的底妝用完以后就需要進行定妝程序。定妝時我們會用到粉餅、蜜粉,它們其實是起到幫助吸油的作用。最完整的妝容應該是:修顏類的底妝,然后定妝粉之類的定妝,最后到達水分的定妝噴霧,這樣才達到一個完整的定妝過程。
有沒有人可以講一下,為什么要這樣做?
答案:從技術的角度上來講,首先我們修顏類的底妝實質上是油相處于外相,在一層一層上妝后,你會發現整個面部油分其實是處于過飽和狀態。
那油分在過飽和的狀態下會有什么問題?一個是妝容看上去其實是泛油光的;另外,在一個過飽和的狀況下,油和粉很容易變成一個游離的狀態,它們對持妝效果是有不利影響的。如果你臉稍微碰到什么東西,你就會發現你的粉底就開始掉落。所以,我們就需要散粉、蜜粉、粉餅來吸收面部過飽和的油脂。當用完定妝的蜜粉和散粉以后,我們會發現面部不會再出現掉粉底液的情況了。
那很多人選擇到這一步就結束定妝程序。但我們發現持妝能力還是會稍弱。如果想提高持妝度,我們就需要用到定妝噴霧了。為什么要用到我們的定妝噴霧?這是因為蜜粉、散粉、粉餅在臉上處于單獨粉的顆粒,他們之間是沒有連接性的,因此需要用到定妝噴霧作為連接載體。
我們做一個形象的比喻:就像小朋友在我們臉上,定妝噴霧就像讓我們的小朋友在我們的臉上手拉手一樣。這樣的話我們面部的妝容既有體現粉質感的啞光質地,在縫隙處又能形成定妝噴霧水分的光感交叉,從而營造出一個瓷肌的妝容。通常妝容會出現太過油亮,或者太過暗沉,不反光都是不好的狀況,那最好的狀態是什么?答案:最好的狀態是像瓷器一樣,有一點光澤,而非油光锃亮的感覺,是最完美的一個肌膚狀態。我們的修顏底妝再加上定妝,其實就是要造成這樣的一個肌膚的效果。
第六個問題:“愛脫妝?聽我的就不再煩惱!”
脫妝是個什么概念?脫妝是妝掉了嗎?其實不是的。脫妝是因為我們面部局部的出油產生的,在出油部分的粉體被本身分泌的油脂浸潤了以后,在這個局部位置出現色差。即視覺效果上覺得像是妝掉了一樣,所以我們才會跟他叫脫妝。
那這個時候我們需要怎么樣?我們需要再重新化妝嗎?不是的。我們需要定時、定量地補妝,根據我們本身的肌膚狀態,干性肌膚需要按時、按量的用定妝噴霧按照周期性的進行補水。
對于油性肌膚,你需要用吸油類的粉餅進行補妝。這里補的粉與定妝的粉是有差別的。在選擇定妝粉的時候,我們對其訴求為:輕微遮蓋和提亮效果。但是因為在補妝的時候,其實我們只對局部出油部分進行補妝,如果我們仍然選擇相同的定妝粉,它的遮蓋能力會導致臉上依然殘留色差。那這個時候該怎么辦?這個時候我們就要選擇本身是透明粉質地的粉體(只吸油不顯色)的來補妝。這既是所謂的產品的術業有專攻,它不是無緣無故存在的補妝粉。
第七個問題:“好用的工具,事半功倍!”
在底妝使用過程中,工具的使用會對妝效成型的影響巨大。在化底妝的時候一定要會使用工具,特別是粉底刷。用什么樣質地的粉底就要配什么樣的粉底刷。
相對來說,如果輕薄一類的粉底會選擇刷毛稍微比較長的粉底刷,同時整個刷毛的厚度要比較輕薄,便于刷開。那我們在使用底妝后,通常選擇短毛面來進行上妝程序。
好多人抱怨說:“在上妝的時候,用粉底刷來來回回的刷,會有一條一條的印子在臉上。這該怎么辦?”我告訴大家兩個小技巧,一個如果你時間夠用的話,在刷完一層底妝以后,靜置大概五分鐘左右,讓臉上粉底液的油分揮發掉一個部分,再用粉底刷保持力道從深到淺開始刷,隔五分鐘以后你的力道減半。你會發現妝面會更均勻。如果這個時候還是刷不開怎么辦?答案:再過五分鐘后用更輕的力度來刷臉上粉底,切記一定要有臉部的粉刷的順序:從下到上,從里往外。
那如果時間很趕的時候怎么辦呢?答案:先用粉底刷均勻地將粉底刷到臉上(有刷毛的痕跡,不要緊),然后用到粉撲強力拍打式的按壓,你會發現底妝很快就鋪展開了。
第八個問題:“底妝順序到底是什么?”
經常有人問我,局部遮瑕是放在粉底液的前面還是后面?下面讓我這個彩妝工程師來告訴大家基本的化妝順序。我們針對大家喜歡的輕松、簡便的方式來講述完妝容的順序!
(1)如果有防曬隔離需求的話,我們先使用防曬隔離乳。防曬隔離乳包括:有防曬指數的隔離作用的、具有綠光隔離、紫光隔離、粉色隔離的。
(2)使用妝前乳;
(3)修顏底妝。根據膚色解碼理論和從薄到厚的理論逐層上妝;
(4)定妝部分。定妝包括定妝的粉餅、蜜粉、定妝噴霧;
(5)負責膚色造型的底妝,包括修容、陰影、高光部分(T字區、下巴、臉頰);
(6)頰妝—腮紅部分。
這個時候肯定就會有人問:遮瑕的底妝跑到哪里去?其實沒有完嚴格意義上的前后之分,如果你對自己的妝容有一定的要求的話,我的建議是在修顏底妝前面做二次遮瑕,即局部遮瑕。修顏底妝完成了以后,再進行二次遮瑕(加強的局部遮瑕),如果你對整體遮瑕有更高訴求的話,再進入整體遮瑕。那后面是定妝,再加上膚色造型的底妝。其實很簡單,我總覺得很多人都會把化妝想得太復雜?;瘖y,我覺得不是特別簡單,但是也沒有大家想的那么復雜,只要按照步驟去做,在理論的支撐下,按照顏色的疊加去上妝,大家都是沒有問題的。如果大家對妝容上有問題的話可以問我,我一定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最后一章,潮流趨勢的分析及預測。
在這一篇章里,我列了一些知名一線品牌在秋冬季節上市的幾類主打新品。大家會看到基本上分了三個類別:粉底類、氣墊類和粉餅類。
其實從分類的趨勢上,大家就可以看到,秋冬上新的新品上面沒有出現bb霜,這是一個很重要的信號。從今年年初開始,彩妝底妝類的銷售整體的趨勢分析報告上,我們可以看到bb霜的銷量在下降,而粉底液的體量是在上升。
所以,秋冬季節的粉底液出現的新類別是最多的。這說明什么問題?這說明我們整體市場的消費開始趨向于專業化,消費者的成熟度越發增強,消費者不再滿足于簡單由BB霜來解決所有的臉部問題,他們希望擁有細化分類的粉底液產品來滿足妝容的訴求。
那我們在開發時需要重點地分析傳統產品,把眼光放回大概五年前日本或者歐美的粉底液產品,我覺得國內的消費者追趕訴求變化挺快的。
我們看一下粉底的幾個產品。
第一個,氣墊BB粉底液。這類似于去年雅詩蘭黛出了一個叫biu biu粉的產品,其包裝形式是一樣的。實際上它是把粉底液的劑型考量在不同的包裝里,配合不同的粉撲工具。它實質上是一個包裝類型的吸金類的產品,在實際使用上的突出的意義不大。由于這個品牌主打少女系列,所以他只要關注美美的包裝即可。
第二個,保濕光透粉底。它在整體上是往護膚趨向方面考量的一個底妝類的產品。清、透、薄,多次上妝后,細膩感和高級感會更強。
第三個,Dior的這個小奶瓶粉底液。在秋冬季節它會增加很多新的色號。照此發展,它的色號會像BOBBI BROWN一樣多。這個地方我發表一下個人的言論:我對Dior的奶瓶造型不太感冒,這種可愛的、胖胖的化妝品包材,顯得有點笨重,沒有很強的高級感,另外它的logo特別大。對于迪奧的小奶瓶的粉底液,它在遮蓋和膚感上面趨向于一個比較中間的狀態。遮蓋力和親膚性比左邊寶石光透粉底也要強一些,而且它能保證有較好的鋪展性和滋潤度的。
第四個,美白防曬粉底液。它宣稱是美白防曬遮蓋三合一的概念?,F在的粉底液類的底妝基本上有三個訴求:一是做到美白防曬,SPF值的概念能夠做進去,那它的附加值其實就是美白;二是以持妝和遮蓋為訴求。三是以保濕輕薄透清膚為訴求。第四個,記憶塑形奶油粉霜。這類的產品其實很早就存在了,類似于啫喱類的粉底。它的滋潤度比較差,更多的是在形式上的流平性,可能會短暫的比較吸引消費者。但是在長期持妝和對粉底液的訴求上,我不大看好這類邊緣型的產品的,至少它不會成為主流。消費者可能會因為記憶塑形的這么一個賣點進行購買。但是要產生回購率的話,基本上是很難的。
接下來,氣墊部門。
氣墊部門上的新品是比較多的,像蘭蔻的控油持妝氣墊、CPB的光彩奢華氣墊、Chanel的活力水亮氣墊、阿瑪尼的粉色的精華粉底氣墊。
其實氣墊的起名都是簡單粗暴的。從名稱上來看,新品氣墊的流行趨勢訴求,不同于以往的很多氣墊,它講究的是遮蓋力的訴求。
大家會看到新品氣墊的趨勢:一是控油持妝。在一個不管是光彩奢華還是活力水量,都要求做一個提亮的作用。另外阿瑪尼氣墊的主要訴求不是遮蓋,所以反而它這個精華粉底液的氣墊會偏油,粉量偏高一點。而且阿瑪尼特別喜歡精華這兩個字,不管是他出的精華粉底液還是精華氣墊,估計是要出一個精華系列。阿瑪尼所謂的精華,其實就是比較油、比較厚的。還有我要強調的一下,像蘭蔻的這款控油、持妝的氣墊,它里面用的粉體就是氟處理的雙疏粉體,所以可達到一個持妝的效果。像光彩奢華氣墊和提亮氣墊里都用到了現在比較流行的氯氧化鉍。氯氧化鉍最初的使用是在歐萊雅妝前乳里,當時它的文案講究的是液體光感粒子。
阿瑪尼的精華粉底氣墊里的鈦白粉,只是使用了常規的硅表面處理的粉體,因此可達到遮蓋訴求。其優點是:復配了一些彈性小球,所以在肌膚上的潤感和Q彈感是很明顯的。
最后我們看一下新品上市最少的粉餅部門。
在粉餅部門,大家會看到,控油防脫妝粉餅、貝殼蜜粉粉餅、金鉆亮采粉餅。同時是也是有兩個關鍵詞:一是控油防脫妝,即持妝作用。二是講究體量。
一線品牌的話,秋冬上市的新品基本上總結為這三個大類、十二個單品上面,也基本上把潮流趨勢的重點都囊括在里面。有一些重點其實是交叉存在的,那整體歸結起來,持妝和提亮是兩個最主要的趨勢。所有的產品都不再單一講究強遮蓋了,單品強遮蓋的時代即將過去。細化底妝品類、多層上妝、精致妝容的時代即將到來。
作為我研發人員來講,就是要密切關注流行趨勢的變化,定位產品趨勢。另外,要會使用產品。只有會使用產品,才會知道產品在使用時所遇到的問題,才會要思考如何解決問題,解決什么問題,以及思考消費的痛點在哪里?市場的痛點在哪里?研發的痛點在哪里?
底妝其實是一個很大很重要的部分,如果我們詳細的展開,我覺得可能要講幾天幾夜都講不完。所以今天我只是拋磚引玉,把幾個重要的點和幾個部分,我們能夠囊括在大大框架上面的東西都拋出來給大家思考和分析。
接下來就是我們的唇部篇,敬請期待!
? 2018 - 護膚俱樂部 - www.kentlikadin.com組織策劃,本文版權歸屬呂夢瑤,轉載需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