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妝開發之底妝產品(上)
講解人:呂夢瑤 環亞彩妝開發總監(開發+研發)
微信端點擊進入 HUFU.CLUB@千聊
呂夢瑤彩妝開發課堂:
2、卸妝類產品
3、底妝類產品
4、唇部產品
5、眉眼類產品
6、工具、香品類產品
7、男士彩妝
8、彩妝類護膚品
9、爆品思維
10、彩妝評價和消費心理
本次為第三課:底妝類產品。
大家好,又到了周六晚上的8點了,我們的彩妝小課堂又開始了。在我們今天課程開始之前,隆重感謝一下我們的小兵總、lin美女組織的這次的課程。上次,我們只是開了個頭,講了彩妝模塊中卸妝類的產品,不知道大家對我們這種課程內容形式(研發者篇、開發者篇和消費者篇)的感受如何呢?歡迎大家多多交流補充。
今天我們講的底妝類產品,它其實是在彩妝里面很大的一個部分。同樣的,我們也會把它分為研發者篇,開發者篇和消費者篇來講。
底妝的定義
那同樣我們講到底妝這個部分,首先我們要定義什么是底妝?大家對底妝的概念是有什么印象或者是想法?那就讓我來給底妝來做一個定義吧。什么是底妝?所謂的底妝類化妝品,其實就是指面部彩妝中,除去特定修飾唇部和眉眼部等局部產品外,起到修飾整體面部基礎和輪廓類的彩妝產品。底妝類產品在整個面部妝容中屬于底基和上層建筑的鋼筋混凝土,有提亮、平滑肌膚,修飾毛孔、細紋,遮蓋面部由各種原因引起的色素沉著、瑕疵等問題的功能。同時還有均勻膚色,打造立體的面部輪廓,同時有定妝等的作用!
底妝的類別
底妝類產品的分類?;旧嫌袃煞N分類形式:一種是講我們在功能性上來分類,即把底妝分為:妝前底妝、修顏底妝、遮瑕底妝、定妝底妝,以及附色造型底妝。
①、通常意義上我們講的妝前乳,隔離防曬都屬于妝前底妝的范圍;
②、修顏底妝包括bb霜、cc霜、氣墊粉底液;
③、遮瑕底妝,包括遮瑕膏、遮瑕霜、局部的遮瑕液、遮瑕筆、以及遮瑕棒;
④、定妝底妝,包括粉餅、蜜粉、以及定妝噴霧;
⑤、附色造型底妝,包括修容產品,如:高光眼影、修容粉,還有我們的頰妝類,如:腮紅。
以上是從功能上來分的,基礎五大類。
另外我們從使用的范圍廣度來分類的話,基本上分為兩個,包括基礎底妝和局部底妝。其實從字面意義上我們就很好來理解。
①、基礎底妝,就是我們能在全臉范圍使用的,這就都算是基礎底妝;
②、局部底妝,包括造型輪廓類產品和附色類的頰妝,以及局部遮瑕的產品,它們都算是局部底妝。
從這個底妝的定義和分類,大家就可以看出,底妝類的產品基本上囊括了所有彩妝類的大克重的產品,它們分類廣、劑型多,可以算是彩妝里面最最最最重要的一部分。不管是在我們的技術角度,開發角度,或者是消費者的使用角度來講,底妝對整體彩妝里面妝面的作用都是不可忽視的。
底妝之于彩妝
有些講法是說好的底妝是妝容成功的一半,其實在我的理解里面我覺得不止一半,可能要占到80-90%的比重。底妝它其實是作為我們面部肌膚修飾的,是我們整個化妝效果和妝容中所呈現的一個基礎。就像金字塔的底,樓房的地基。底妝的重要性和作用,不僅包括調整膚色,改變肌膚的質感,遮蓋瑕疵,修飾毛孔的功能訴求,還有凸顯我們的面部輪廓,打造我們想要的這種立體輪廓造型的雕飾需求。除此之外,還附加有防曬隔離效果,以及兼具了部分滋潤皮膚作用。
對于這一大類的產品:底妝,它的配方體系分類是相當多的。這包括常規的乳化類的配方:不管是W/O還是O/W的;還是含水的油膏(即SEC);還是說無油的這種體系:水粉底、啫喱粉底;無水體系:油膏(POC)、液體散粉、SFC,包括蜜粉和粉餅等。它們的體系多又繁雜。拿到產品需求時先怎么快速的界定產品就非常重要了。我們用一張圖來先梳理一下各類產品之間的親緣關系。
解構各類底妝產品它們之間的親緣關系。要先分析底妝各類型的產品,它是由幾大項來組成的。大家看到灰色的框架,這個部分是由油相、彈增相、粉相和水相構成。
①油相:常規用于膚感調節的油脂、用于體系穩定的極性和非極性類的油脂、油相乳化劑、油相增稠劑(蠟基類原料、膨潤土等)、成膜劑類的油
②、彈增相:簡單的說就是彈性體增稠相。就像我們常用的硅彈性體,以及一些新型配方里所添加的的其他高分子彈性體。這一項除了增稠、穩定體系作用外,還擔負了很大程度對整個配方的膚感調節的作用。我們底妝的配方在評論產品的順滑膚感時,都是基于彈增項。
③、 粉體相:包括遮蓋類粉體、膚感調節類粉體、效果顏料類粉體的,它們都算在粉體像這一個部分。
④、 水相:它包括去離子水(主要的成分)、水相乳化劑(如需要)、保濕劑、水相增稠劑,絡合穩定劑等。
基本上所有底妝類的配方都含有以上四部分。那大家看常規的散粉或者是粉餅類的產品,基本上它們都含有油相和粉相這兩個部分。那常見的油膏類(POC)、液體散粉(類似于阿瑪尼的精華油粉底液)、還有類似于豬油膏體系的SFC,它們基本上都是由油相、彈增相和粉相構成的。那么乳化類的,不管是油包水型的乳霜底妝,還是水包油型的乳霜底妝、含水的油膏和SEC,這類產品在配方體系上都是包含了油相、彈增相、粉相和水相。那么無油體系類的水粉底或者啫喱粉底,例如植村秀的搖搖粉底液,還有Make Up For Ever最有名的果凍粉底液,它們都算是經典的水粉底和啫喱粉底的配方。這類配方體系比較簡單,基本上它只含有粉體相和水相。那么在綜合配方的架構上,我們可以把所有的體系清晰的畫在一張圖上。那么,各類產品在配方和工藝上的特點也就一目了然了。當技術人員(特別是初學者)拿到一個產品類別的時候,就能很容易的判斷最初的配方體系需要從哪幾個部分來考量。
那么親緣配方結構圖完成以后,我們根據在具體各類產品的配方實施中,針對組份不同、工藝不同,來按照體系進行分類。我們基本上可分為三個大的類別:無油體系、無水體系和乳化體系。其中,無油體系和無水體系也可以分類在非乳化體系的范疇里面。但因為這兩類產品的形式上是不同的,所以我們把它分為三個大塊來講解。
第一部分:無油體系
像我們前面講的架構圖中,大家都可以看到,它們在配方體系中含有水相和粉相,在底妝產品里屬于偏小眾類的產品。由于完全不含油相,所以使得這類產品通常具有極為清爽的膚感,但是同時它的滋潤性和持久性都相對差一些。因此,比較不適用于干性肌膚的人群,但比較適合于有短期持妝且沒有二次上妝需求的油性肌膚的消費者。這類無油體系的水粉產品,通常在外觀上,分為分離型、非分離型以及其他類型的產品。
分離型的水粉底,指的是在靜置一段時間后(即體系處于穩定狀態下),產品外觀形態處于有水相和粉相的明顯視覺分界面的水粉底。在使用這類分離型的水粉底的時候,需要有先搖勻的動作,再借用不同的手法和工具來上妝。分離型的狀態是由水相和粉相在密度上的不同所造成的。這類產品通常在感官上呈現出非常低的粘度,即高流動性。也是這種高流動性帶來極致清爽的膚感,但同時也是由于高流動性和無油體系的特點,這類產品的遮蓋性、粉底和肌膚的貼膚性、承上啟下的持久粘接性都比較差。
非分離型的水粉底,是指在體系穩定的狀態下,產品的外觀形態處于均勻無視覺可分層的這類水粉底產品。那么我們都知道粉相的比重遠遠大于水本身的,如果想要粉體長期均勻地懸浮在水相中,那就必須調整粉體相的組成配比,盡可能地降低粉體相的整體比重,同時增加水相的整體比重,使兩者的比重保持相對一致,這才有可能在理論的基礎上達到可行性的穩定平衡。那么在粉體的選擇,特別是起主要遮蓋作用的鈦白粉類粉體上,我們往往需要拋棄粒徑為500 nm或者是250 nm的鈦白粉,而通常應該選擇100 nm到150 nm粒徑范圍的鈦白粉。這既能保證一定的遮蓋能力,同時由于粒徑較小,導致相較輕盈的膚感和比重結果,來盡量貼近我們的兩項比重平衡訴求。在水相增稠這個方面,這要求我們既要保證膚感和感觀上的愉悅感,同時也是要維持兩相比重平衡。單一的水相增稠劑并不能給予我們想要的效果。通常我們就需要三種或三種以上的復配來實現。在復配增稠劑的同時,還要考慮復配相和粉底相表面處理部分的粘接性和相容性,工藝的實際實現,產品的膚感等等問題。尤其是水粉底涂抹在皮膚上以后,增稠劑的后期成膜是否會導致粉相結塊脫落,這會嚴重的影響到消費者的持妝體驗感,這是一款非分離型的水粉底是否具有可使用性的關鍵。這類非分離型的水粉底的粘度相比分離型的要高很多,所以產品的遮蓋力相對有一定的提升,但相應流動性的降低會導致鋪展性的降低,所以需要更多的涂抹輔助使用動作來完成上妝。
除了以上這兩種在外觀形態上有明顯區分的水粉底的劑型之外,這兩年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發展,還有出現了一些隱藏型的水粉底的產品。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接觸過這類產品,它的外觀上和普通的散粉是一樣的,是純粉質的感官形式,但是在用手涂抹或者是工具鋪展在皮膚上的時候,即機械作用力下,會有明顯的爆水清涼感。這類產品通常都是先用特定的高速混合工藝,對粉體進行了某一些的表面活性劑的接枝處理,然后繼續在高速混合分散下使用噴淋的方法,將一定比例的水相短暫的包裹在粉體相中,形成了一種特殊的“粉化霜”的產品,我稱之為“看似雪,涂似霜”。在使用上,這類新產品很能帶給人吸精力和關注點的,因此是一類有趣新奇的產品。但是這類產品有以下問題:①、由于這種工藝生產方式決定了批次性的產品難以保證含水量的一致性。②、由于它是在機械力的作用下做到了一個粉化霜的效果,所以在倉儲運輸中的晃動震蕩力下,整個粉體容易出現出水結塊的現象。③、在包材的選擇上,這類產品也要有一些更加新奇特的考量。如果大家對這類產品在大生產的成品以及消費使用的穩定性上有什么好的想法和意見,歡迎私下里多多和我交流。
第二個部分:無水體系
那同樣的在字面意義上,就是基本在配方中不含有水相。也許是含有的是油相、彈增相和粉相;也許是不含彈增相,僅僅含有油相和粉相。在外觀上來分類的話,那這類產品基本上有四種:液流行、粉固型、SFC和POC。由于完全不含有水,所以這類產品完全沒有水相帶來的水潤感。根據肌膚相似相容的原理,這類產品的遮蓋力、持妝度和貼膚性都較于其他配方體系的產品更具優勢。
(1)第一類,液流型的產品(也稱為液體散粉)。
這類產品的體系中,通常是含有高揮發性的硅油,1.5CS或者2CS的硅油。這類產品在使用的時候有很強的層次感,即“看似液,涂似乳,妝似霧”。最具有代表性的產品是阿瑪尼的精華油粉底液。產品在靜置穩定的狀態下,其實是傾向于油相和粉體相的部分分離狀態,在機械力混合以后,用滴管吸取少量進行涂抹,在涂抹的過程中伴隨著低粘硅油的快速揮發,膚感迅速由乳液狀的粉底液過渡到蜜粉、散粉類的純粉質類腹感,所以稱之為液體散粉。這類產品優勢在于保證一定滋潤感的同時,它沒有油膏類POC或者SFC這類產品的油膩感。同時它使用上的這種三層次的遞進感,給產品附加了高級感。這類產品由于在膚感上呈現了純粉質的感官感受,所以需要選擇整體輕盈感較高的復合粉體。那么粉體在表面處理的選擇上,我們要根據具體產品的訴求作選擇。對于氟處理、硅處理、氨基酸表面處理的粉體,在相同配方中的選用,最終呈現的感官感受和持妝效果都不一樣。
(2)第二類,粉固型。
顧名思義就是外觀狀態,如蜜粉、散粉、粉餅,這類固態形式的底妝類產品。粉固型產品,它含有粉體相和油相。有時候粉餅會根據軟硬感觀,或者是新興的訴求(如彈彈粉餅),加入部分的彈增相作為調解。這類產品的油相占比通常在5%到10%左右,其余都是粉體。這類產品都是在混粉機的高速攪拌分散下使粉相和油相充分混合。粉餅類的產品,我們根據外觀形式的不同,可以分為平面的粉餅、立體的粉餅、烤粉、粉球等。成品最終的成型效果是設計配方時的關鍵點。由于這類產品在我上妝使用的基本訴求是定妝,同時要吸收淺層次的妝容中多余的油脂,那么就決定了我們在選擇整個粉體相的時候,除了我們常規用填充的滑石、云母、鈦白粉、PMMA、硅粉,以及膚感調節用的氮化硼、提亮類的氯氧化鉍,干涉色的各類珠光粉。以及一些改性淀粉等等,增加產品的整體吸油率。但要注意的是在改性淀粉的選擇上,需要考慮改性淀粉在整體上妝的膚感上的不良影響(即膚感或手感上帶來的粗糙感),因此需要找到膚感和吸油率上的一個平衡點。
(3)第三類,SFC(即super filling cream)。
這類產品,通常是要制造一種高啞光、及時填充細紋的效果。有一種這類極致的產品,它的體系里只有大量的揮發性硅油彈劾以及大量的填充型的硅粉,這是一類強效的皺紋遮瑕霜。 最具有代表性的產品是貝妃玲的豬油膏和它的反恐精英系列。
(4)第四類,POC(即Powder feeling oil cake)。
POC其實就是我們通常說的油膏類產品,它的全稱叫做Powder feeling oil cake。這類產品的包裝形式基本上都是填充在類似于粉餅或者氣墊的這種掀蓋式的包材中。POC中的油脂通常都會選擇不易揮發的油脂,從而達到浸潤和融合大量粉體的目的。同時油相的增稠和成型主要依賴于一些高、中、低熔點復配的蠟基類原料,從而來調節整個粉膏的成型硬度、使用的硬度以及粉體的粘接性。有一部分的產品會搭配少量的揮發性的油脂類,他們起到了一個膚感調節的作用。POC這類的產品可以說是在非粉固型類的底妝產品中含粉量最高的產品。它最高可達到30-40%的粉相,因此其可作為高效的遮瑕產品來使用。POC產品對生產工藝的要求同樣也比較高,油相中往往含有起成型作用的高熔點蠟基類原料?;竟に嚍椋合灮愒显谳^高的溫度下(80-90℃)與配方中無揮發性的油脂先行融合,然后加入部分粉體相,通過三輥研磨展涉到一定溫度(50-60℃),再加入少量的揮發性的油相,繼續研磨成膏以后,迅速的均勻攪拌攪拌,然后再行升溫。 攪拌熱充填至鋁盤或耐高溫塑料體容器中。整個工藝環節都要注意:把握整個工藝過程中的溫度控制、時間節奏、不同的工藝控制和操作。在同樣配方的情況下,最后呈現的產品往往膚感差異是相當大的。在成型的POC使用上,由于它是具有較高的遮蓋力和滋潤感的,所以往往會配有不同吸油率的粉撲來使用。不同粉撲的材質會在蘸取料體時,存在不同程度吸附油脂的效果,因此可控制最終POC上妝的油膩感。在外觀形態上,其實我們的POC和后面我們要講的SEC是很相像的。但是SEC不管是他在配方上和工藝控制上會比POC更復雜。所以相對來說,現在在市面上的油膏類產品基本上在500-600元以下的都是POC體系的。SEC體系的產品基本上都在一個800-1000元以上的價格范疇,算是高端產品。另外,還有類似一種小眾氣霧型的粉底,這類產品在體系上的設計和使用感上都來自于推進式壓力氣霧罐的作用。
(5)最后一類,乳化型,被譽為底妝最大的主力軍。
乳化型的體系包涵:使用歷史最悠久的隔離霜、粉底液、bb霜、cc霜、zz霜之類的字母霜系列,都屬于乳化型的底妝,也是我們工程師接觸最多的。因為我們這類乳化型的底妝,其實他在膚感上是更貼近于護膚品的膏霜乳液的,所以它兼具了更好的貼膚性。那在體系的組成中,由于其含量最大而全,包括了我們的油相、粉體相、彈增相和水相,所以算是一個集大成的類別。這類產品在水的清爽感上是沒有達到像無油體系般清爽,而且在滋潤性和遮蓋力上也達不到像極致的POC般效果。但是它能做到一個很好的兼具的融合,能夠做到既有一定的水潤感,又有一定的滋潤力,同時又具有適當的滋潤,同時具有適當的遮蓋性。作為我們日常綜合的一個平衡類的常規類的產品,總結下來就是水相保濕、油相滋潤、粉相修飾遮瑕的三效合一,且適用范圍最廣的產品。乳化型類產品,常規的分為水包油型、油包水型和高端產品(SEC)。
我們先講一下水包油型和油包水型的區分,它們的區別在于乳化體系的選擇和水相、油相哪一類處于外向上面。這個其實在我們做配方的時候,主要是看對于膚感和產品使用的訴求。
水包油類乳化型的底妝,因為水相在外向,所以膚感上更傾向于普通的乳霜類護膚品。相較于油包水的體系,它的水潤感官性較強,涂抹時的鋪展性也相對來說較好。在清潔的時候不需要特別的卸妝的一類產品,即用普通的潔面就可以卸除。由于它的卸除比較輕松簡單,所以它的持妝能力和遮蓋力都比較弱。而且如果我們在上妝的時候,如果有疊加粉類彩妝的訴求的話,會很容易產生粉體的結塊和團聚。舉一個最經典的例子:這兩年風靡的大部分素顏霜都屬于這個體系,這類產品用于皮膚的話,相對來說不那么干燥,它只要求依次上裝,因此對持妝的要求不高。這一類消費者日常妝容的妝屬于水包油體系,所以在粉體相融合的時候,無外乎有兩種選擇:一種選擇是沒有進行表面處理的復合粉底,把它加到水相做乳化。但這類產品呈現的持妝效果是最差的。由于非表面處理的原因,再加上它是在水相成膜,所以很大程度上在短時間的使用過程中,與肌膚產生分離型的剝落。所以不適合加一些粒徑大的遮蓋類的粉體,而通常只適用于加一些納米級的粉體。即不求妝效,只求能夠給這類的膏霜帶來一個平潤、順滑的膚感。另外一種選擇是,把我們使用處表面處理過的粉體添加到油相里面進行乳化。在這類產品的工藝上,我們需要考慮到粉體在油內向中產生的大負荷的乳化內核。這類體系的穩定性是相當有挑戰性的,一旦基礎配方架構確定后出現乳化體不穩定的情況,解決的方案就只能采取降低粉體相的含量或者增大乳化劑的含量。但降低粉體內含量的話,那必然會影響到我們最后的盛妝效果。粉體的增量的越少,成品的類別就會向護膚產品靠攏;乳化劑的增量越大,在涂抹時的鋪展性和膏體的均一性就會受到影響。另外,基于持妝度上的考量,我們可能會考慮在水相和油相分別增加不同的成膜劑,做到富水、富油、富粉的綜合,達到一個富肌的作用。
我們再講我們的油包水體系。油包水類的底妝,我想所有做彩妝的工程師應該都接觸到,也就是油相在外相、水相在內相,準確的說就是油相包含了彈增相和粉相,由于油相在外相的特點,所以整個產品能夠達到滋潤不粘膩的覆蓋。同時由于粉體相、油相、彈增相處于最外相,整體產品的持妝力和臉上的效果呈現的遮瑕力都是最棒的。綜合下來就是防護、遮蓋、滋潤時妝防水。這類產品可以根據配方設計,從而做到適用于各種肌膚膚質地(干燥肌、高油肌、中性?。?。另外,對于持妝要求的不同(一次上妝、多次上妝、成妝),這類產品在油包水體系、底妝體系、盛妝體系、液流型體系、粉固型體系、POC體系的融合和成妝效果都可以達到相關需求的。
最后,我們再講一個乳化體系中不太常見的高端經典配方(SEC)。它的全稱是Solid Emulsion Compact,即固體乳化粉膏(常規POC的升級版-含水版的POC)。最具代表性的產品是蜜絲佛陀的一個經典產品——粉凝霜。另外像香奈兒,資生堂,SK-II,CPB以及一些高端的粉膏類的產品也都是SEC體系的。SEC的油相通常大概有40%左右,粉體相的部分大概是20-30%,那水相含量大概是30-35%。同時含有復配類的蠟基大概是有4%左右。這類產品的一個主要的特點是一個形態轉化的概念,也就是Form Transformation。乳化成型后,它形成的是一種蠟質類結晶架構,那個時候是固態的。然后通過使用時的鋪展力和體溫融化、鋪展在皮膚上,產生的是一種液態覆蓋。然后涂抹極短時間以后,由于油脂類的揮發和水分的蒸發,使輕薄、均勻的粉體殘留在皮膚上,這個時候臘基類的重構顯現出粉質感,使妝容保持下來。所以這類產品呈現的是三層次的結構,使用前是固態,使用中是液態,使用后是粉態。即整個過程中可體會到三種類型的產品:粉膏、粉底和散粉。在文案上,我們可以宣稱這類產品同時兼具了粉餅、美容液和粉底的優點。
這類產品的技術名模型如下,它是一個結晶架構被打破、重構的一個過程。
初始狀態
皮膚表面鋪展
打破結晶
結晶遷移重組中
重結晶—最終表態
以上,基本上我們基礎的體系分類描述的三大模塊我們講解完了。
下面我根據一些收到的技術關鍵點的疑問,做一個簡單的解析?;旧衔覀兂R幱龅降囊恍﹩栴}
(1)、粉體的選擇,作為特別重要的一個粉體,往往決定了我們整個配方的最后的妝效和效果。整體的選擇主要有幾個方面:一個是主遮蓋的粉體。通常是鈦白粉的粉體粒徑上的選擇。如果做一個相對細致的配方,其實我是不建議大家在一個產品中做單一鈦白粉粒徑選擇的。很多日本的高端精細配方中,它在鈦白粉的選擇選擇上是講究復配的效果,往往會在250nm、150nm、100nm和80nm之間做不同比例的復配綜合。這樣做既可以在我們的妝效上要做全覆蓋、無空隙的盛妝效果,也可以在產品的鋪展性和使用感上避免由于前后力度不一致所產生的粉體厚薄不均和呆滯殘留的情況。在比例的選擇上,我們傾向于大粒徑的鈦白粉做高含量的配比選擇,從高到低逐次降低。另外在一些效果顏料和覆蓋調節劑的粉體選擇上,我們建議是搭配PMMA或者是硅粉、不同類型的多孔彈性小球。這樣做一個是要對細紋做及時的填充效果,第二個是在上妝以后吸收本身配方中多余的一部分油脂和持妝過程中皮膚產生多余油脂。多孔小球的材質有什么好處呢?它會有一個智能吸放油的作用。當肌膚表面油分較多的時候,它可以利用多孔材質的特點,把油分都吸附在小球里,即開閘引油。當我們處于一個比較干燥的狀態時,多孔材質的小球可以智能地釋放出部分油脂,即開閘放油。另外,柔嫩、提亮肌膚的氮化硼和氯氧化鉍常作為常規的復配粉體,我們可以按照不一樣的比例進行搭配。云母粉,通常把它當作簡單的填充劑,可以搭配不一樣的粒徑使用。如:1250S和2500S復配,作為不同表面處理的效果;顏料的云母粉,需要根據不同的妝容需要,選擇大粒徑可見的珠光粉;高端隱形產品,通常會選擇的干涉色類的效果飲料?;?,現在慢慢淪為被淘汰的地位。估計在3-5年后,在粉底液的配方里將不再考慮滑石粉這么一個成分了。這是因為:一是出于環保和消費者對這類這類原料比較介意的成分;二是因為現在很多產品效果呈現上,可選擇、可替代的粉體很多,處于對成本的控制,基本上可以不考慮滑石粉這類粉體的配合了。那么綜合下來大家就會看到,其實在粉體選擇上我們是一個比較復雜的過程。以油包水粉底液體系為例,綜合下來一個粉體相的配合,里面可能含有7到8種的單體粉體,甚至更多。各個類型的調整和微調都會影響整個體系的膚感、穩定性、持妝效果,所以可以講是牽一牽一發動全身。在粉體的配比上,我覺得大家還是要根據實操的經驗來慢慢自己體會。
在效果類粉體的表面處理上,我們怎么來做一個大范圍的選擇呢?這個其實跟整體產品訴求是有關系的。簡單的來講,如果我們做的是一類傳統紅BB類型的高遮蓋的韓妝體系或者是遮瑕液,那它的訴求就是要求高遮蓋力高粉體、高粒徑的鈦白粉。在粉體的選擇上,我們可選擇最常規的硅處理的粉體。由于硅處理粉體的遮蓋力和增稠效率是最高的。當然,由于其主要訴求是遮蓋力,所以它的鋪展性和順滑感需要作出犧牲。如果我們要做的是親膚類型的粉底,則它就不以遮蓋為主要訴求,而轉為輕薄訴求。即膚感越接近護膚類的乳霜越好,它具有自然輕薄,多次上妝,保持與皮膚高的親和性。那這類產品在粉體的選擇上,傾向于選擇氨基酸表面處理的粉體。持妝粉底液。相對來說,這種持妝粉底液的遮蓋力介于親膚性粉底和高遮瑕粉底之間的遮瑕效果,它的主要訴求是遮蓋力,但是同時要求有持久度。那作為我們第一訴求:持久度。這要求在粉體的選擇為氟處理的,即“雙疏處理”,這是因為粉體處理上需要保證疏水疏油,才能保證長效的持妝效果。下面總結一下三大類別,首先確認產品的訴求,然后優先粉體處理的類別,最后進入到具體的配方,進行精細挑選其他粉體的配比。
(2)體系增稠。以相對復雜的油包水體系來講,體系增稠可分為幾方面:油相的增稠、彈增相的增稠、粉體的增稠、水相的增稠,這四部分其實都承擔了一部分的增稠效果和作用。單一體系的增稠,或者1-2類體系的增稠,只會導致我們最后做出來的產品在覆蓋和形式上較為單一。高端產品基本上都會有一個特點:在使用上面講究層次感。使用的層次感是通過配方調整制作過程中的層次感體現出來的。
油相的增稠。即在油脂上我們會選擇一些相對高熔點的蠟基類。但是選擇這一類原料的時候,我們就要考慮到它會很大程度地影響到使用后的鋪展性,使用時的鋪展性,以及上妝以后臉上的緊繃感。因為它畢竟是一個結晶結構,所以如果不是出于對成本控制的特殊要求,盡量避免選擇熔點在60度以上的蠟基類原料,否則會影響到他成為一個高端底妝類產品的訴求。在油包水的粉底液體系中,如果不用蠟基類的增稠,我們還能用什么呢?最原始的方法是用膨潤土類的增稠,但是傳統的膨潤土處于一個未活化的狀態,即它的增稠效率沒有百分之百地體現,以及它所呈現的半增稠的效果,會增加我們配方的負擔感。所以我們傾向于選擇活化后的膨潤土凝膠,一個是降低有效降低了膨潤土的含量,再一個能夠使膨潤土凝膠的增稠效果達到一個最佳的狀態,百分之百的利用了它的增稠效率。另外,為了增加產品的高級感,我們可以選擇一些覆蓋融化的油脂;彈增相的增稠。相對來說比較簡單和常規。因為彈性體有很大一部分的訴求就是用來做增稠效果,另外一個部分是對膚感的貢獻。我們只需要根據的不同的膚感訴求和增稠的效果,來挑選滿足我們要求的彈性體的種類和比例即可;粉體的增稠。它的第一訴求是展現我們的妝效,那它的附加值其實就是為了增稠油相和彈增相;水相的增稠。傳統的配方體系中往往是只是簡單用于增加水相的含量,來達到一個油包水型配方的整體附加粘度的作用。因為本身油包水體系它就是一個亞穩定的體系,所以水相的含量越高,那它的穩定性風險就越高。我們耳熟能詳的一些爆水霜、出水霜,他們克服的也是一個平衡點的問題。所以在保證穩定性的基礎上,如何在不增加水相含量的情況下,完成水相增稠呢?基本方法:由于油包水體系,水相作為內相,他受控受限制的范圍比較大,所以常規來說,我們會簡單地選擇黃原膠和透明質酸的水溶液來對水相進行一個輕輕增稠。雖然這樣對水相的整體增稠效率沒有做到太大的貢獻,但可在最后成品的膚感體驗上會有意外的驚喜。所以大家不妨嘗試一下,利用水相增稠來做膚感的調解和層次感的變化體驗。像油包水體系,它其本質上是一個亞穩定的體系,即穩定性風險偏高的配方體系。那特別作為油包水類的液體底妝,我們的需求是盡量滿足遮蓋力妝效的情況下,讓它保證比較好的乳液類的膚感。
(3)除了粉體類的選擇增稠之外,我們還要達到一個穩定性的平衡。在我以往的配方經驗上,往往為了穩定性而犧牲膚感。但我其實是非常不贊同這種想法的,因為我覺得但凡是產品,膚感是第一位的,因為它決定了消費者最后的使用觀感,即最終的使用性。那在盡量保證穩定性的前提下,我們要做到膚感平衡。
(4)我覺得我們可以換一個角度來考慮問題:是否能在包材選擇上來保障一個穩定性的呈現?比如說我們在做三相體系的時候,由于油包水體系的工藝上,我們會加入大量的透明質酸水溶液,或者是說水凝膠的水溶液,從而達到產品使用的水感效果,即油包水型的持妝層次性的變化要求。但是這樣做的話,往往配方長期放置以后,必然出現水油分離的現象。特別是我們在用傳統的軟管類的包材,由于它本身密封性沒有辦法很好的控制,所以批次量的密封性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另外,上尖嘴軟管中尖嘴的這個地方,它的空間小、高度深,所以很容易在使用的過程中出現水、油分離的現象。那在選擇這一類配方的時候,盡量就要避免選擇外觀暴露和簡單擠出形式的包材。盡量選擇全視野封閉真空按壓泵這類的包材,這是因為:一是在外觀形式上不會給消費者一個使用預期,即沒辦法接受部分破乳的狀態。另外一個方面,因為真空按壓泵的包材特點,它在按壓擠出的時候,會對料體進行了一個重剪切和融合的作用(即二次乳化作用),保證了我們產品的使用和觀感。這樣也就盡量做到了我們在膚感和成品穩定性上的一個平衡。另外,我們要考量到的包材的相容性和使用感的影響。比較突出的例子是:氣墊類的產品。即開啟狀的氣墊bb、氣墊cc,以及由氣墊變型而成的氣墊遮瑕棒、氣墊潤唇膏。在這類產品的配方設計上,我們需要提前思考:消費者喜歡的是浸潤在包材中所呈現的膚感體驗。而不是簡簡單單的配方內料所提供的膚感。比如講我們就會發現,在氣墊料體浸潤了以后,海綿都會或多或少的對我們氣墊內料的油脂做部分的吸附。那么實際上在消費者使用的時候,經過海綿的一次吸附,在經過粉撲的二次吸附,實際上最后消費者使用在臉上的時候,這個氣墊的料體已經是經過了兩次除油步驟。設計這類配方時,我們要想到:內料配方所帶來的膚感是偏油的。偏油比重的話是由最后成品的海綿和粉撲的吸油量來決定的。包材的密封性也是要考慮的一個范圍。同樣作為氣墊遮瑕,它類似于呈現出一個筆狀的遮瑕棒,在出料口設計成一段海綿氣墊頭。我們在使用遮瑕棒時,料體會經過海綿,海綿吸收部分的油脂。所以舉一個反例子,如果我們在配方設計上,僅考慮利用單純料體來達到一個厚重的遮瑕效果的話,那會導致最后的料體在進入成品包材以后出現兩個問題:一是料體在海綿頭里面擠不出來。二是擠出以后太干,或者包材在使用一段時間后出現嚴重的結塊開裂。你說這類產品是配方問題造成的嗎?如果單純是說配方所致的話,就是因為工程師在做配方的時候,沒有考慮到包材和產品的相容性和使用感上的影響,從而造成具體的損失。所以從結果導向來看,我們其實是需要考慮更多方面和維度的。
(5)在成膜劑的選擇上面,我講的是軟硬兼施。軟硬兼施其實不光是在上妝的效果,或是在成本考慮上,我覺得都是一個參考的標準?,F在的傳統硬膜的成膜劑,存在很多bug。那新型的軟膜成膜劑,它也有它很多的優點。但同時它的價格也要比我們傳統的硬膜成膜劑高出很多。那是不是我們就要完全拋棄硬膜的成膜劑,單獨使用軟膜的成膜劑呢?我覺得還是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因為我們不要忘了,只要我們的配方中存在遮蓋類的鈦白粉,因為本身鈦白粉有一定的硬度,所以無論加入再多的軟膜成膜劑,也無法讓配方達到一個完全柔軟的效果。與其做這事倍功半的事情,倒不如客觀的從使用目的上來選擇成膜劑。簡單的講,高遮蓋類的產品的主要訴求是選用高遮蓋力的大粒徑的鈦白粉。在配方中,我們是完全沒有必要去選擇軟膜的成膜劑的。他在這類產品中的成膜的體現上,遠不如硬膜成膜劑。那在偏向于護膚類的親膚、輕薄底妝中,我們就要選擇軟膜的成膜劑來達到膚感柔軟的程度。我們完全可以根據我們的具體訴求來做一個比較好的搭配,這樣既能滿足產品本身的呈現,又能夠控制成本。我一直在講彩妝這個東西,就是一分價錢一分貨,但我們在做好配方的同時,也要在滿足各項指標、以及有效的控制它的成本。我覺得對于配方師來說,首先你肯定是要經過大量的實踐,光聽的話可能只是會對于整個范疇有一個概念,從哪里入手,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再做什么要考慮什么。具體在每個配方的過程中,你會發現各種各樣的具體的問題,但也是在具體的問題過程中,我覺得才是真正有所成長的部分。像原來我的老師就告訴我說,底妝這個部分不要講別的,只有調色這個部分的話,你沒有做過一千個色的話,不要來跟我講,你在調色上面有什么想法。
我們講一下評價的方法。那同樣也是相對卸妝產品它的功能訴求比較單一來講,其實我們底妝類的評價方法是比較復雜。而且它更類似于護膚品的評價方法。而且因為它含有了粉體,且相合劑劑型不一樣,因此對它的評價會更復雜。對于評價方法,基本上我們用的是SD法。SD法是一個多角度的綜合把握對事物印象所使用的一個評價方法。SD法不僅是應用于化妝品方面,比如說顏色、設計樣式、包裝包材類的聲音、觸感、五感六覺各種的印象方法,我們都可以用SD法。SD分析法是一個多維度的分析法,有異于卸妝類產品的五維度的蜘蛛網圖的評價,它是一個多維度的,需要將每一個評價類別做一個圖來進行分析。
舉個例子,比如說好與差、明亮與暗沉這類似完全相反意義的描述,我們會在它們之間加入非常、相當、稍微、臨界的狀態來表達我們的印象程度,我們把這種描述作為評價尺度。SD法在化妝品的范疇里,基本上是有50-60個評價標準和項目。在單獨對產品做評價時,我們會從中選取10-20個評價項目作為評價。在尺度的分配上,一般我們會分為5-7個階段。舉一個評價粉餅的例子。大家會看到這個圖,在評價固體粉類的使用量的標準時,是否有使用工具:海綿撲。接下來說一下:半面的量。如果是液體膏霜或bb霜,我們基本上定義是約一顆小豆的量,即半面的量。像這類產品的話,基本上我們會選擇大概19個標準。大家可以看到左邊其實是即時的著手效果,那使用中大概有4個標準,使用后有十個標準,使用后的四小時有三個標準。我們需要對評價類別作為界定,也就是評價項目用語的定義及評價方法。評價項目用語以蘸取這個部分為例,它的評價的方法是觀察用海綿撲蘸取的情況,若有飛粉的情況出現請另行備注。因為飛粉的情況是界定于一個質量問題的范疇,因此需要另行備注。那使用中的話它包括一部分是延展,延展包括了滑感、阻礙感和停滯感。
(1)滑感的界定標準是好到差。即在肌膚表面延展時的滑感的評價方法是感受涂抹過程中接觸肌膚時滑動的抵觸感的情況。(2)阻礙感是從無到有,在肌膚表面延展時的不流暢的阻礙感覺。評價方法是觀察感受在涂抹中肌膚有無不流暢的抵觸感。(3)停滯感是從早到晚在肌膚表面延展時手指感受到的抵觸感的時間感受。
涂抹中,手指可以感受到的抵觸感的時間狀況。使用中的貼膚粘性。即在觀察涂抹中的貼膚粘性以及附著量的情況。對于時間關系,我把評價的基準講一下,即在剛使用產品后的評價為:上妝附著性、均勻感、均衡感、偏粉質、滋潤感、粘膩感、透明感、遮瑕力(補正的效果)、光澤感、泌濁感(緊密附著于肌膚表面的一種感受狀態)。使用后的四小時的評價為:上妝的持久度、毛孔的堵塞、暗沉(妝面是否變灰或者變深)。以粉餅為例,每一個類別的評價用語的定義和評價方法是相當復雜的。它對評價的人員是有幾個方面的訴求:首先你是要會使用這一類產品的,否則你無法評價他在使用點上的一些訴求。另外,對這類的產品有一定的感知度和體會度。即能夠比較明確地分辨出不同配方類別的粉餅在一些評價指標上的差異。那這就要求我們需要對產品的使用者進行專業的培訓和篩選,篩選一部分能夠作為我們這個評價方法的受訪者。那當然作為配方師本身一定要有首先制定評價標準的能力。首先這種評價方法,需要在最開始設計配方前,設定了產品所要涉及的評價方法和最后呈現的評價基準,并判斷哪一些是主要的訴求?從50-60個項里面篩選出對主要訴求有用的項目,然后在設計配方、制定配方和調整半成品的過程中,不停的用這一個標準來測定配方的達標程度,最后才能把你的開發產品以及立項訴求給到市場部,或者營銷部門來進行解讀。因此,在產品的感官評價達到了這一個部分的訴求。
那么以上基本上就是我們今天講到的底妝的研發篇這個部分,范圍比較大,內容類別也相對來說比較多。
以上文字為呂夢瑤彩妝課堂之底妝產品(上)
? 2018 - 護膚俱樂部 - www.kentlikadin.com組織,本文歸屬呂夢瑤,轉載需注明